当前位置:首页
> 区委老干部局 > 工作动态
【银耀五星】“和老师” 调解纠纷解民忧
发布日期:2020-06-23 浏览次数:


 我们特别担心她再婚后,把本来属于我们孙女的房产给了别人。”“我虽然再婚,但属于孩子的那份房产,我不会给别人,为什么不信我!”近日,在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“和老师”调解团工作室里,大声的争论使得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紧张气氛。

坐在争论双方中间的几位银发长者就是漓渚镇有名的“和老师”。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激烈争吵下,“和老师”们一边耐心安抚,一边“引经据典”进行调解。最后,双方在“和老师”的调解下,达成一致。

 对于“和老师”而言,自调解团成立以来,调解各种“老大难”纠纷近80起,一些日常劝解难以计数。“现在团队有成员10人,都是老同志,很多矛盾在我们的调解下,得到了圆满解决。”有着多年党龄的调解团团长何兆坤说,“虽然退休了,但作为老党员还得为大家做点实事。”


从何老师到“和老师”

今年71岁的何兆坤,是一名有着43年教龄的退休教师。2013年,漓渚镇人民调解委员会、漓渚司法所准备牵头组织成立调解团时,何兆坤就被当地政府“盯”上了。

  “2013年5月,镇里有关负责人找到了我,希望我能出面参与镇里的调解工作。”何兆坤当时就毫不犹豫答应了,并接过调解团团长这一重担。“调解组织取名为‘和老师’调解团,就是希望人人和谐,社会和谐。”

  成立之初,“和老师”调解团共有5名成员,除了何兆坤之外,还有柴水炎、刘传华、戴文龙、葛紧跟,他们都是漓渚本地人,有的当过教师,有的当过镇村干部,还有的当过企业厂长,对漓渚情况熟,在当地威望高,所以深得老百姓信任。

  有了调解人员,漓渚镇调委会、漓渚司法所立即对“和老师”们进行了业务培训,就调解中对当事人的告知权利义务、适用法律和政策、达成调解协议等基本过程,都要求做到规范有序。

  就这样,一帮怀揣着热情的银发“和老师”们,走上了辛苦的调解之路。

 

带着矛盾双方“吃讲茶”

   和老师”第一次参与调解的是一桩涉及土地产权的纠纷。一户村民将一块土地分别许诺给了两户人家,因而引起了邻里纠纷。“这属于‘一女多嫁’,处理起来很棘手。”何兆坤回忆说,他接到案子后,立即和戴文龙赶到现场,当场丈量土地,画成区间图,厘清经济账,让原本互不相让的当事人握手言和。

  每起调解成功的案例背后,都是何兆坤和团员们不断的辛勤付出。有些案子,他们光摸底就去了不下10次。“其实,农村很多矛盾纠纷都不是什么大事,有时候就是为了争口气。在了解事情原委的基础上,要耐心倾听当事人的想法。老百姓大多是善良的,不想把事情闹大,但谁也不愿吃亏,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双方退让的底线。”何兆坤介绍调解秘诀。

  很多案子能够调解圆满,与“和老师”采取的一种古老调解形式——“吃讲茶”分不开的。“吃讲茶”早在晚清时期就存在了,即当事双方邀请所在区域管事者以及民间有威望的长者,在茶店讲事评理,然后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置决断,立据画押,绝少反悔。“我们延续了漓渚当地这一特色调解形式,增添了矛盾双方的信任感。”何兆坤说。

  “其实很多纠纷最怕的就是拖着不办,最后积怨越来越深。”多年的调解工作,让何兆坤感慨颇深。


坐诊”与“出诊”并行

除了“出诊”调解矛盾,“和老师”调解团定期在每月15日即每月的信访接待日当天在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“坐诊”。“主要是听取当月的上访人员诉求,摸排本镇辖区内正在发生的一些矛盾纠纷,对相关案情进行了解、对当事人进行劝导,为日后调解做好铺垫。”何兆坤说。

  “和老师”调解团还会在每月底召开一次工作例会,听取镇调委会、司法所委托办理的一些民间矛盾纠纷案件,听取各成员这一个月来对手头上的矛盾纠纷汇报,汇报交流相关调解案件的进展情况,商讨下一步具体调解方案、落实调处化解责任。

调解任务的辛苦与成员逐渐高龄化,让何兆坤等几位“元老”也早早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。“我们常常会摸底镇里面刚退休人员的情况,如果有合适对象,就登门拜访,希望对方能加入我们的调解队伍。”何兆坤说,他们挑人有一个“三有”标准——有威望、有能力、有奉献精神。“虽然有新鲜血液的注入,但是我们这几位调解团的最初成员也会好好坚守岗位,争取继续发光发热。”

 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