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 区委老干部局 > 服务之窗
抗美援朝回忆录(一)
发布日期:2018-07-27 浏览次数:

 

(一)北上集结   待命入朝

 

19527月中旬,我们连队的伙食有了极大的改善,几乎每天都有猪肉吃,过了一段时间,上级又要我们把连里的一切文件和暂时不用的东西,统统集中到营部统一保管。我暗暗地估摸着,是不是又要换防了?可又不敢打听,“不该知道的东西,你就不要问!这就是军纪。

八月初,福建泉州市,正是骄阳似火的三伏天。我们接到命令:“立即整装出发!我们背上背包,跑步到集结处,那里已有好多从民间征调来的货运卡车,每辆卡车要挤上二十多人,背包上一坐,连脚都伸不直。经过两天的车程,半夜里到达江西上饶,之后就上了闷罐火车(就是现在的铁皮车厢)整个车厢除了上下车的铁门外,只有几个很小的通风口,连头也伸不出去。车厢的一角用一根绳子横着,绳上挂着一块麻袋片(那时用来装稻谷的袋子)里面放着一个农民用来挑大粪的粪桶,算是卫生间;车厢正中挂一盏马灯(能挂的铁皮制煤油灯)车厢里铺上一层薄薄的稻草,大家人挨着人,脚抵着脚分两排睡,一个车厢大约能睡四,五十人。当火车启动后,在摇曳的灯光下,连队首长开始宣读命令:“北上集结,待命入朝!就八个字,真是简洁,铿锵,掷地有声。一路上的伙食,是预先安排好的。列车靠站一停,热气腾腾的饭菜早已摆放在车厢门前,下车吃饭只十五分钟,列车又开动了。记得那天傍晚,天还很亮,我们在金华吃的晚饭。第二天早晨才到杭州,到嘉兴吃中饭,晚饭是在上海吃的,真够慢的了!

过了长江,进入苏北平原,适逢淮河发大水。路基、枕木全沉入水下,白茫茫的一片,酷似大海,望不到边,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公路、田野,哪里是河流湖泊;水面上之只露出两条笔直的钢轨,在混沌的大水中向前延伸。铁路两旁的平房草棚,全被大水淹没,只露出一个极小的人字形屋顶,男女老少都趴在屋顶上,瞪着一双双饥饿的大眼,渴望救助。可当时国力虚弱,内忧外患,严峻的形势正考验着全国人民的智慧。“一定要把淮河治好!毛主席就在那时向全国人民发出庄严的号召。

列车停靠山东德州车站,德州的大西瓜,(那时还没有膨大剂,全是天然长成的)烧鸡是出了名的,价格尤其便宜。站台上热热闹闹的叫卖声,夹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,着实令人馋涎欲滴,却无人问津,以预防敌特下药。军令就要无条件执行。

出了山海关,铁路干线都是双轨,来往列车,各行其道,再也不用停靠交汇,车速有了极大提高。经过七天七夜的奔波,终于在一天的深夜到达了辽宁省安东市(今丹东市)。安东火车站非常大,有好几十条轨道,比上海站、天津站要多得多,但只有一个站台,高悬的探照灯光把整个车站都照得如日中天,高音喇叭滚动地播放着激动人心的战歌。车站里一刻不停地有列车进出,有赴朝作战的部队,有从全国各地踊跃报名参军的新战士,有装满武器弹药和给养的军列……总之是一片繁忙。我们的军列停在离站台较远的岔道上,列车刚一停稳,打开车门,全副武装的指战员们,就一个接一个地往下跳,突然高音喇叭中传来了警报声,探照灯一下子全都熄灭了,大地一片漆黑,营首长拉大嗓门:“各连快速集结,跑步前进!远处高射炮弹像节日的礼花,不停地在空中爆炸,数不清的探照灯光柱在空中划来划去,搜索敌机,空气霎时紧张极了。

我们来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村子旁的一块空地上,整齐地坐在了各自背包上休息待命。天亮了,老乡们热情地把我们邀请进自己的家里,他们一定要把炕让给我们睡,我们再三推辞。可老乡们说:“你们是最可爱的人,怎能让最可爱的人睡地铺呢?”

第二天,我们就开始战备拉练。晚饭后,全副武装出发,一律不准说话。为防止空袭,人与人之间至少要有二十米距离,不准吸烟,不准使用手电筒……急行军五十余里,中间休息十五分钟,到达目的地后,立即搭帐篷,每人要挖深1.5米,宽1.2米,长3米的战壕。天亮之后,拉练结束,可以交谈、吸烟,吃早饭,接着睡觉。晚饭后,先把昨夜挖的战壕填平,再返回驻地,第二天再换一条山沟。

一天夜里,我在挖战壕时,发现一块拇指甲大小的会发出幽绿色光亮的东西,还以为挖到了宝贝,可不敢停下来仔细观察,更不敢问,只好迅速把它放在口袋里。等到吃早饭的时候,我把它取出来,想在同志们面前炫耀一番,大家都说有同样的宝贝,有的还挺大的,结果是一块块腐烂的棺材板,不禁哄然大笑。

我们部队在南方吃的是大米饭,到了上海,就吃白面馍馍,到了安东的第二天,就改吃高粱米饭,这高粱米饭是既粗糙又难咽,气味也闻不惯,大家都吃一小碗。可是经过两天的紧张拉练,胃口大开,一顿要吃三碗多,这或许是“饥不择食”吧!亦或是年轻人适应性特强?我当兵已三年多了,像这样紧张的实战拉练,还是第一次。这一年我只有十七岁。

这样一天又一天,终于接到了入朝作战的命令。

 

 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